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
主讲人:单波

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,博士生导师。1997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,1999年破格提拔为武汉大学教授,2001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,2005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,2008年武汉大学二级教授,2011年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,201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,2014年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,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,2017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2018年担任中国传播思想史学会会长。主要从事比较新闻学、跨文化传播研究,出版学术著作9部,发表论文100多篇,获教育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二等奖2次,三等奖2次,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二等奖1次,三等奖3次。代表作包括《心通九境: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》(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,北京大学2011年版)、《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·应用新闻学卷》(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)、《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》(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)等,主编《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)、《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)、《传播创新蓝皮书:中国传播创新研究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-2020年),担任学术集刊《跨文文化传播研究》《传播创新研究》主编。


主讲内容

基于Goodreads和Amazon (American version) 两个平台的读者阅读《在一起孤独》的文本分析, 本文发现, 从自我出发的阅读者解构了特克尔的网络技术影响自我的单向逻辑, 展现出“自我”与技术之间互动的、不确定性的关系, 这种关系所构成的“网络社交的自我”不同于单一地由网络技术所形塑的“连线但孤独的自我”, 充满了不确定性。网络社交自我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孤独与独处的敏感性, 可转换性、积极与消极的双向失控以及自我的非完整性。在两个平台的阅读空间里呈现的自我, 既有或明或暗的边界, 又在网络时空中交织, 表现出网络社会的不同侧面, 构成一种折叠的景观。网络技术使各种自我从对话转向单纯的连接, 习惯于通过新的连接文化和社交机器人相互连接, 迷恋网络空间里的亲密交流。而一旦自我感受到孤独, 觉察失去面对面的真实交流, 就意味着觉醒的自我恢复了反思性, 网络社交自我就有开放的可能性。


地址: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太阳集团tyc33455官网贺兰山校区慎思楼

邮编:750021 电话:0951-5093191 传真:0951-5093022

E-mail:xwcbxy14@126.com

扫一扫关注我们